生活与作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”这句话成为作文及写作教学中的圭臬。基于此,语文教育界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是:学生不会写作,是因为学生没有东西可写,“生活贫乏”,也就是生活面狭窄,缺少生活积累,结果“无米可炊”。于是,中小学写作教学中“写作教学生活化”,“写作教学回归生活”的呼声和做法非常流行。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千方百计地的去丰富学生生活,设置情景、开展活动,要求学生不断地观察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等等。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,生活是如此的无边无际,学生缺少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?“生活贫乏”的本质是什么?回归什么样的生活才能实现写作教学的有效性?
要回答这些问题,首先让我们了解什么是生活。关于生活,《辞海》解释为:“人的各种活动的总和。如:政治生活,文化生活。”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从五个方面这样认定:1、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;2、进行各种活动;3生存;4、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;5活儿。《牛津英语词典》解释为,充斥个体从生到死(特别是个体)历程的系列活动。可见,生活是彼此交织着的活动的总和,更为确切地说,它是彼此交替的活动系统。依此推演,生活世界即活动的世界。个人的活动,即是面对周围的对象世界进行的,或是在公开的集体条件下进行的,或是在自身中完成的实践。不同情境中,自然、他人和自我分别成为活动的对象。因而,依据对象的不同,活动可划分为三种类型:劳动、交往和精神。如果以个体为坐标,依据活动的指向性,这种划分又可简化为以劳动和交往(对学生来说主要是交往)为内容的人的外向活动和以精神为内容的人的内向活动两种形式。(王晓丽.中国语境中的“生活世界” )据此,我们可以把人的生活分为两种层次,一是外向活动的现实的、具体的外在生活或称日常生活,二是内向活动的,理想的、精神层面的内心生活。外在生活和内心生活作为生活的两个方面,应该是统一结合的,外在生活是生活的“事实”层,内心生活则与生活的“意义”密切相联层,外在生活是内心生活的“资源库”,没有外在生活,内心活动无从产生,生活也就成为无本之木;内心生活是对外在生活的提升,没有内心生活,生活变得无意义,只能“一切都被感觉化、肤浅化、具体化、碎片化、平面化了,精神不再沿垂直而是沿水平方向运动,深度不再,神圣感也荡然无存。人因此失去了把自己贯穿和统一起来的东西,失去了意义的支持,没有了精神寄托,再也找不到方向,生活因此变得空虚、无聊、乏味、荒唐。”(李文阁.生活价值论[M].昆明:云南人民出版社,2005,187-188. )只有内外生活二者的结合才能构成一个人完整而又有意义的生活。